翠綠青蔥的蘭嶼山欖

文‧圖/楊宗愈

 民國74年筆者首度前往蘭嶼,在忠愛橋畔就已見到它的美姿了(圖1),不過由於當時的季節不對,並沒有做任何採集。多年後再到蘭嶼,在王桂清先生的介紹下,終於看到它小小的花朵及知道了它的名字—蘭嶼山欖。  蘭嶼山欖(Planchonella duclitan (Blanco) Bakh. f.)在分類學上是屬於山欖科(Sapotaceae)山欖屬(或是稱為樹青屬)的常綠性大喬木,依據記錄,可以長到40公尺高。葉子是紙質(這個特徵與分布於蘭嶼的另外兩種山欖科植物是完全不同的),形狀主要是橢圓形到長橢圓形,長度約有10~25公分,寬則有6~12公分,雖然說本屬植物葉子主要是互生,但新生葉卻常常簇生在枝條的頂端,而且新葉與老葉顏色分明(圖2),很能造成景觀上視覺變化的作用。蘭嶼山欖的花序比較奇特,約有8~10朵花簇生在一起,再由數個簇生的花序共同生長在一延長的花軸上而排列成總狀花序,或許與蘭嶼小鞘蕊花的花序(87年10月出刊的簡訊131期,圖3乙)有些類似吧!然而蘭嶼山欖的花卻非常小(直徑約只有5公釐)而且也不明顯(黃綠色)(圖3);花的各部分,包括花萼、花瓣、雄蕊及不孕性雄蕊等均是5枚或5裂。山欖屬的果實是漿果;蘭嶼山欖的漿果一開始為球形(圖4),漸漸成長為橢圓柱形(圖5),由剛開始時的淺黃綠色到成熟時的暗紫紅色,約有3~4.5公分長;種子暗褐色,通常只有1枚。

 由於山欖屬植物是屬於熱帶——亞熱帶的亞洲及大洋洲分布型,蘭嶼山欖也是如此,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汶來、新幾內亞等地都有它的分布記錄,然而在台灣,卻只有蘭嶼才可以看見它的蹤影。依據目前的採集記錄來看,蘭嶼島上的蘭嶼山欖主要分布在紅頭村及東清村;不過筆者親自見到的植株多是大樹,且年年結果,由於它多生長在溪谷中,所以推測在林下應該有一些小苗才是。

 不論到過蘭嶼或是即將前往蘭嶼的您,若是環島一周的話,「四條溝」附近的忠愛橋一定是必經之地了,建議您務必在橋上停下腳步來歇歇,因為這兒的植物景觀真是太豐富了,除了本次介紹的蘭嶼山欖外,當地人稱為「龍眼」的「番龍眼樹」(也是屬於無患子科),大戟科的「茄冬」、「紅肉橙蘭」,桑科的「澀葉榕」,火筒樹科的「火筒樹」等蘭嶼精彩的植物在這兒一次就可以看得到,是不是很值得駐足觀賞呢!

圖1.翠綠青蔥的蘭嶼山欖

圖2.蘭嶼山欖新葉與老葉顏色分明,是一種很好的景觀植物。

圖3.顏色不明顯的蘭嶼山欖花朵,數朵花簇生後再排列成總狀花序。

圖4.蘭嶼山欖新生的果實為球形

圖5.漸漸成熟的蘭嶼山欖果實,除了顏色轉黃,形狀也成長為橢圓柱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