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來的訪客─紅尾伯勞
文‧圖/孫清松
進入8月,台灣的天氣仍舊酷熱難當,偶爾微吹的北風,總是讓人覺得特北方來的訪客—紅尾伯勞別舒爽。就在北風過後的清晨,當我還沉睡在難得的涼意時,卻被樹林中一陣宏亮而粗啞的鳥叫聲吵醒,迷糊中翻身而起,探尋窗外的動靜,原來是闊別4、5個月的紅尾伯勞(圖1)又來了。
傍晚時分,一隻紅尾伯勞停在鄉間(圖2)路邊的樹上,稍後在一條水溝旁,捕獲一隻青蛙,啣回樹上,一副緊張兮兮的樣子,看看四周,尾羽不斷地劃圈,跳到低處的枝頭上,嘴裡的青蛙還在掙扎,伯勞憑空甩了幾下,咬死了青蛙之後,把蛙體叉掛在斷枝上(圖3),叉好之後,正準備啄食,不巧有位農夫走近,伯勞被驚離,後來一直到太陽下山,仍未見伯勞回來取食。
隔天筆者為了想了解一下伯勞睡覺的地方,特地起個大早,趁天未亮回到現場。在6點15分,從牠經常停棲的樹上響起伯勞的鳴聲,等到天色再亮一些,才飛下昨天叉掛青蛙的枝頭上,牠左右觀望了一下「ㄍㄚˊ─ㄍㄚˊ─ㄍㄚˊ─」地叫了3聲,跳近青蛙旁,從蛙的喉部啄開,拉出體內的臟器吞食,如此豐盛的早餐,我想牠必定大快朵頤一番,然而牠只吃了數口便停嘴,低頭在樹枝上抹抹嘴巴後飛離。
上午伯勞又啣回一隻大蝗蟲,把軀體也叉掛在樹枝上(圖4)。等伯勞飛離之後,我走近仔細搜尋,發現旁邊也掛了1隻完整的小青蛙,還有幾隻殘缺的蟲體,算了一下,新舊的儲食點共有7處,分散在不同枝頭上。除了前述2個是新鮮可食外,其他5處的食物,顯然是過了「有效期限」,大都被曬得乾硬,難以再食。如果說伯勞叉掛食物的行為,是為了儲存食物,以備不時之需,那為什麼會「蹧蹋」這麼多的食物呢?如果說是為了便於撕裂食物,那麼一些小型脊椎動物,可能有此需要,但小小的昆蟲似乎不必這麼費事,大可一口吞下,省時又省力。有關伯勞「儲食」的目的,可能是多重的,難以用單一說法來加以解釋;除了前述兩種推測之外,牠們也可能利用掛在枝頭上的食物,做為標記,警告其他伯勞:禁止進入,以保護自己的地盤?!
隨著太陽的升高,覓食次數逐漸緩和下來,中午前後伯勞有3個鐘頭左右的「午休」時間。這一段時間大都在樹上休息理毛,當牠休息時,有時會發現牠的嘴巴又張又合,幾次之後,忽然吐出一團東西掉落地面。原來是伯勞吞下的食物中,有一些難以消化的殘渣,在胃 裡擠成一團後再吐出,由於它的形狀像蠶繭,所以稱之為「食繭」(圖5)。
筆者曾經採集一些食繭,在顯微鏡下分析的結果,發現主要為昆蟲的軀殼,其中農作物的害蟲,如蝗蟲、金龜子等佔了相當大的比例。掌握這種食繭的成份,也是了解伯勞食性的方法之一。
冬去春來,天氣變暖,日照也漸長,環境條件的改變,激起伯勞繁殖的衝動。與此同時,牠們也開始大量積存體內的脂肪,等待南風吹起,便再度集結,在4月底5月初之前,分批返回北方繁殖。圖1.紅尾伯勞為台灣的冬候鳥,在中國大陸華北以北、朝鮮半島和日本等地繁殖。
|
![]() 圖2.鄉間農耕地是紅尾伯勞的棲地之一 |
![]() 圖3.紅尾伯勞將食物叉掛在樹枝上的行為,稱之為「儲食」,是值得深入觀察的特殊習性。 |
![]() 圖4.被紅尾伯勞叉掛在枯枝上的蝗蟲 |
![]() 圖5.紅尾伯勞吐出的食繭,是研究其食性的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