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考古誌

 淺談台灣考古學

文/何傳坤

 張光直院士曾說過:「台灣雖小,五臟俱全!」自古以來台灣與大陸因氣候的變化,時而以陸橋相連,時而隔海遙望。以採獵為生的先民們來自四面八方,在台灣本島及外島拓墾及落地生根。以下我們要介紹的就是他們的移民史。其所根據的資料以考古遺址為主,古環境復原為輔。

 經過百年來中外考古學及民族學家們的辛勤工作,目前已發現的考古遺址不下一千處。按其年代早晚、空間分布及文化內容,台灣考古文化可粗分為: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及鐵器時代(如表)。

一、舊石器時代晚期獵民

 冰河期來臨時,大量海水變成冰雪,引起全球海水面下降,甚至降至海平面100公尺以下。台灣海峽現在的平均深度只有80多公尺,因此當時的台灣海峽儼然成為陸橋,吸引華南及澎湖動物群遷移來台,以打獵為生的舊石器人類也追趕著獵物而來,有的在左鎮留下人骨 ,有的在獵物(四不像鹿角)留下割痕 ,有的在鯉魚潭留下石器;可能其中有部分選擇了八仙洞做為居所,潮音洞即為長濱文化遺物最為豐富的一處洞穴。

 乾元洞,經宋文薰教授將挖掘出來的木炭以碳十四定年發現,測得年代至少在15,000~30,000年間,說明了台灣早期人類早在此定居。

 當時位在海邊的乾元洞,今日卻在海拔100公尺高處,這是因為30,000年前它位於今日海平面下110公尺處(即較現在低210公尺),當時海淹過乾元洞40公尺,直到15,000年前海水下降40公尺後,乾元洞露出海平面後成為史前人類居住所在。當海平面在7,000BP穩定如今時,乾元洞已因地殼上昇位於海平面100公尺以上。

 長濱文化的特質是屬先陶時代完全無農畜的跡象,數以千計的石器均以打剝法製成,細小石片器的行制並不固定,顯見當時穴居的主人並不懂得磨製石器或燒製陶器。

 石器的原料採自海邊的礫石,以單面加工敲擊而成偏鋒礫石砍器。除石器,尚有不少骨器出土,如骨、長條尖器、兩頭尖器等。

二、新石器時代早期(原始根莖農業文化)

 更新世冰河期結束之後,海水普遍上升,台灣成為海上孤島,經海上傳進來的新文化,開啟了台灣新石器時代。在北、中、南部、澎湖群島以及東海岸都有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的出現,考古學家稱之為「大坌坑」文化,已知製陶及製石技術十分發達。

大坌坑文化

 大坌坑遺址位於台北縣八里鄉舊城村,新台15號道路旁、公田聚落南側的山麓上。大坌坑文化的命名來自台北縣八里鄉大坌地名,年代推測在距今7,000~4,700年間。

 遺物分布範圍南北約350公尺,東西約500公尺。推測當時聚落還小,通常定居於河口或近於海岸的階地,以狩獵和漁撈營生(由石鏃、網墜推斷),也採集野生植物種子和植物纖維(由繩紋陶推測),並進入種植根莖類作物的刀耕火種的游耕階段。

 目前學者大多認為,大坌坑文化可能為台灣最早可辨識的南島語族先型文化。和這個文化相類似的遺址,也出現在閩江口以南到雷州半島附近之間的大陸東南沿海地區。

 大坌坑文化的陶器為手製,含砂、質地鬆軟,顏色呈紅褐色,火候不高約攝氏400~500度。器型簡單,通常只有缽、罐兩種。

 大部分陶器在口緣下方頸部以下施滿繩紋。部分口緣上方或肩上施有畫紋,紋樣通常是兩條或兩條以上近於平行的線條,畫成間斷或連續的波折紋、直線紋、交叉紋等流暢的線條,甚具特色。

三、新石器時代中期(穀類農業文化)

 台北盆地新石器時代最早一層文化為大坌坑。在層位上大坌坑文化在圓山文化之下,早於圓山文化。而當時台北盆地處於台北湖時代,圓山、芝山岩文化的先民們便沿著湖邊選擇一處落腳定居下來。自出土物推測當時已有進步的農業,種植稻米等種子植物,並大量狩獵和撈捕河湖、海中貝類為生。

圓山文化

 圓山文化是興起於台北盆地北側的地方性文化,其年代可能從距今4,500~2,000年左右,自新石器時代中期一直到晚期,延續時間很長,文化內涵卻改變很少。在台灣本島可能和東部的卑南文化有貿易往來的關係和附近文化之間除彼此往來,並有戰爭、獵頭的行為。

 當時的居民在台北湖的周圍以漁獵和農耕為主,在附近的水中捕魚、撈貝,在山野狩獵,狩獵以鹿、豬為多。大量的農具出土顯示當時農業有一定的水準,已知飼養家畜,狗用來打獵或食用,並可能飼養豬。圓山貝塚挖出的三座墓葬,大都仰身直肢、頭向不定,當時的人生前並有拔齒習俗。

 圓山文化的主要特徵為富有區域性色彩的陶器、石器、骨角器及玉器。

芝山岩文化

 芝山岩遺址在台北湖時期為一座孤立的砂岩小山,山頂平坦。當時稻作精熟、盛行打獵、漁撈並食貝。

 出土陶器以彩繪最多,主要是黑彩或黑中帶柴彩,少數為橙紅色。紋飾主以數條平行線組合,有細有粗。此外,尚有罕見的木器——掘棍(農耕用具)和裝飾品。

 新石器時代中期台灣各地的地方性文化蜂起,一方面是大坌坑文化分處各地之後長期發展的地方性適應,另一方面則是外來文化的移入而持續發展,圓山文化即是一例。台北盆地的芝山岩文化亦被認為是自中國浙南或閩北地區移民而來,與大陸東南沿海地區關係密切,是台灣考古史上最早(1896年)被發現的史前遺址。

四、新石器時代晚期

 新石器晚期包括北部的圓山文化晚期、植物園文化、芝山岩文化;中部的營埔文化;南部的大湖文化、鳳鼻頭文化;東部的卑南文化、麒麟文化,年代大致距今沿海新3,500~2,000年之間,和中國大陸東南石器時期的最後階段以及青銅時代相當。其中以芝山岩文化和植物園文化可說是與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最密切的史前文化。

 此時陶器出現精美的彩陶 、黑陶,器型也有很大的變化,並出現三足器,並持續中期以農業為主,聚落加大 ,農具亦普遍大型化,生活方式與前期類似。

 由於在距今龐大4,000海退期後,海水後退露出了平原海階,耕作面積增加後,人口不斷增加 ,聚落便逐漸往台地或山地地區向內陸移動,而引發土地資源爭奪及初步的戰爭。

 新石器時代晚期在東部,並行有兩組新石器時代文化:麒麟文化及卑南文化。

麒麟文化

 麒麟文化(距今部也3,300年)的特色是整套與祭祀有關的巨石構築,完全不見於台灣其他地方,甚至中國東南不曾出現,可能的淵源是中南半島的巨石文化。說明了古代東南亞民族早已相互往來,甚至可能飄洋過海、舉家遷移。重要遺址有都鑾、泰源、麒麟、百守蓮、八桑安、忠勇、新社等。

卑南文化

 卑南遺址位於台東縣卑南山南端東麓,佔地廣闊,是台灣史前時代文化內容最豐富、最廣為人知的一個史前文化遺址。遺址位於卑南大溪的河階,向南連接寬廣的台東平原。

 卑南遺址所含文化遺留十分豐富,尚有一般考古遺址少有的住屋結構遺存及墓葬,為數龐大。其文化有很多特徵與台灣南島語族的文化相關聯,而具學術研究價值。

 卑南遺址顯示其曾經是規模很大、持續時間很長的一個卑南文化聚落。當時的村民有一套嚴格遵行地面上住居、死後埋葬死者及拔牙的習俗。

 根據遺址聚落建築的格局與出土板棺的結構及陪葬品種類數量的分析,卑南文化已有頗具組織的社會結構與階段制度。

 當時的村民在聚落內製陶、製玉、紡織。村落住屋內空間布局、建村有一定的規律。如單一建築體則均朝東東南向(即約卑南大溪出海口方向);相同類型建築如墓葬,則採垂直的南南西—北北東走向毗鄰分布。  製陶及製造玉、石器同為當時社會上重要的活動與工作。製陶水準並不高,但石質工具由打製、磨製、精製均有,而大量陪葬玉器精緻美觀,顯見當時工藝技術高明且具水準。

 卑南文化主要以穀類種作及打獵為主要的生業方式。龐大的出土陶器中,以罐、缽、盆、勺、杯、蓋等居多;石器則以石刀、石鐮、石杵等農具,以及矛、簇等細長尖器打獵工具為主。打漁的工具如網墜並不見,可能不甚重視漁業。

五、鐵器時代

 西元前後,因為有鐵器、玻璃製飾品的傳入,台灣已脫離了石器時代,直到十六、七世紀漢人大量移民台灣前,台灣各地普遍停留在史前時期的鐵器文化時代。包括:十三行文化、番仔園文化、蔦松文化、龜山文化、靜浦文化、崁頂文化、北葉文化、大邱園文化。這時期,中國華南已進入使用鐵器的歷史時代,而澎湖也在唐宋之際正式成為漢人移居地。 十三行文化  十三行文化大致可認為是凱達格蘭平埔族的前身,時間大致距今新石器2,300年,到漢人進入本地區之後結束所發現唯一的史前文化,分布極廣。

 初期繼承晚期的發展,有不同的適應形態,平原、丘陵、山地均有遺址分布,其生活形態已和近代各台灣原住民族相同,主要遺址有台北縣八里鄉十三行、小基隆、台北市西新莊子、社子等。當時的居民主要是務農,種植稻米、蕃薯、芋頭等農作物,並且住在干欄式住屋。

 同時漁獵相當發達,採取貝類、捕捉魚類和海中哺乳類,並狩獵鹿、山豬、羌、山羊等野生動物。  十三行文化的埋葬習俗,以頭朝西南、臉朝西北的側身屈肢室外葬為主,常見的陪葬品為陶罐、青銅板、鐵刀。由無頭葬出現,可得知彼時聚落或族群間可能有戰爭或獵頭的行為。

 十三行遺址中出現的石器數量很少,自發現的大量鐵渣可推知此時石器顯然已被鐵器所取代,並由挖掘出的煉鐵作坊證實煉鐵是在聚落內進行。主要的出土遺物包括唐宋古錢及大陸瓷器,說明了十三行文化居民已與大陸東南漁民進行商品的貿易交換,而鐵器製作似有可能自漢人習得或直接由凱達格蘭族的祖先自島外移進的技術。

 十三行文化的陶器以幾何形印紋為多,可能自蘭陽平原向南傳及立霧溪流域,這些地區的陶器紋樣與華南沿海的十分相近。北部的凱達格蘭與噶瑪蘭直到近代仍繼續沿用這種陶器。

 根據凱達格蘭的口述史,其祖先自東北角登台,便定居在三貂角附近。然後再沿海西進,經過不斷遷徙分支,凱族人在台灣北部形成了無數聚落,日漸繁衍,並極可能是十三行文化的創始者。

表1.台灣史前文化年代表(採自臧振華,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