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蠣殺手—東方柄渦蟲

文‧圖/李坤瑄

 澎湖是一群位於台灣海峽中部的小島,民國53年時開始引進牡蠣養殖,民國64年以後由於新的養殖方法的發展而奠定更良好的基礎。蚵民在澎湖內灣的開放水域中以懸掛的方式來養殖牡蠣,用繩梯連結浮筒,繩梯上則垂掛著一串串的牡蠣漂浮在海灣中。就在澎湖的新式牡蠣養殖業欣欣向榮之際,卻遭遇到病蟲害嚴厲的挑戰,使當地的新式牡蠣養殖業幾乎完全崩潰!一種當地蚵民稱為「蚵蛭」的「東方柄渦蟲」(圖1、2),吞食了蚵民辛勤養殖的大多數牡蠣,蟲害嚴重的牡蠣串,50%以上的個體都會被吃光,僅剩空殼及滿串肥肥胖胖的蚵蛭。

 這種牡蠣殺手雖被稱為「蚵蛭」,但實際上卻是屬於扁形動物門,渦蟲綱,多歧腸目,柄渦蟲科的「東方柄渦蟲」( Stylochus orientalis)。牠們能夠分泌化學物質,使牡蠣的殼無法緊閉,然後蟲體便能直接爬入牡蠣殼中,翻出咽喉蓋住牡蠣肉消化吞食。所幸被害的牡蠣殼無法閉合,因此我們並沒有誤食之虞。此種柄渦蟲體表會分泌刺鼻的氣味及黏稠的黏液,在野外時各種捕食者對牠們都興趣缺缺,幾乎沒有天敵。

 東方柄渦蟲在台灣本島並不算普遍,最早是日據時代記錄在數十公尺水深的台灣海峽水域採得;西海岸養殖的牡蠣上即使偶有發現,也是體長不及2公分的小個體。但在澎湖內海的牡蠣串上,東方柄渦蟲不僅數量多,而且個體大,最大的蟲體可達12公分長,3公分寬,在全世界的渦蟲中都足以名列前茅。造成東方柄渦蟲在澎湖的牡蠣上大量出現的原因,與當地牡蠣的新式垂掛式養殖法有直接的關係。多歧腸目的渦蟲大多數為海產,牠們沒有發展出抗旱的構造,對乾旱的抵禦能力低,經不起曝曬;因此,即使是生活於潮間帶附近的種類,也無法在露出水面的環境中生活。台灣西海岸飼養在潮間帶的牡蠣,因為每日有一段時間露出水面,所以免除了柄渦蟲的為害。而在澎湖內海的牡蠣,由於整日浸泡在海水中,牡蠣生長良好,柄渦蟲也獲得極佳的生活環境,不用耽心乾旱的問題,也不用為覓食而煩憂。

 此外,東方柄渦蟲在生殖上也發展出一套奇特的方式,使牠們在極短的時間內便可繁衍出大量的下一代。牠們是雌雄同體,異體受精的生物,交配時身體後端向背面左右對摺捲曲,即可伸出一枚交配針,將精子注入其他渦蟲體內;由於此種「皮下注精」的交配方式(圖3),不需特定的交配位置,因此經常可以見到超過3隻以上的蟲體同時在交配。牠們通常在吃掉牡蠣後,便會在乾淨的空殼內產卵,母蟲並會蓋在卵團的表面護卵。母蟲體型越大,產下的卵越多,一次可產4萬個左右的蟲卵,並在16天左右孵化,而且母蟲在夏天時20天內便可再度產卵。如此強大的生殖力及護卵的習性,大量增加了海域中的幼蟲數量。雖然東方柄渦蟲的成蟲無法在水中游動,但是幼蟲卻具有纖毛,可在水中快速游動(圖4),因此可以利用幼蟲時期在海域中擴散領域。

 澎湖的蚵民原本以膠筏載運淡水至內灣內浸泡牡蠣,或將牡蠣直接拉到筏上曝曬一段時間,以消除蟲害。但是,柄渦蟲嚴重為害的時間正是牡蠣成熟的季節,牡蠣串體積龐大而沉重,漁民每天所能處理的數量有限,因此蟲害難以減低。目前經研究後已知幼蟲出現的主要季節,因此有些蚵民採取「暫避其鋒」的方式,在柄渦蟲的生殖旺季(7~9月)將牡蠣藏在潮間帶飼養,旺季過後再懸掛於內灣內,防治成效頗佳,但仍難以完全免除蟲害。這場渦蟲與蚵民的戰爭,或許仍要長久地持續下去。

 

圖1.東方柄渦蟲背面觀
c:腦 g:生殖孔  ph: 咽喉摺背面 t:觸角

圖2.東方柄渦蟲腹面觀
g:生殖孔 m:口 p:交配針 ph:咽喉摺 sd:輸卵管 u:子宮

圖3.東方柄渦蟲各種交配狀態(箭頭所指為皮下注精的位置)

圖4.東方柄渦蟲剛孵化不久的幼蟲呈臘腸狀,體表有纖毛,可在水中迅速游動,體前端有眼點,具有向光性(圖左)。稍長則變為扁平狀,在底質爬行(圖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