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用植物系列(四十九) 兔兒菜 |
![]() 兔兒菜 |
文‧圖/洪心容、黃世勳
在青草藥舖中,談到「小金英」這草藥名,鮮少有人不知其效,它是部分苦茶配方中的重要角色,有清涼解熱之功效,其味之苦,可由一片生葉咬食而試得,亦名「苦菜」、「小苦苣」,又可當野菜食用,取幼苗或嫩莖葉,先以沸水燙去苦味再行炒食,俗稱「鵝仔菜」。民間傳其對於夏日午後偏頭痛、感冒、無名腫塊,以及因火氣大所致之口苦或牙痛等症具有療效,而如此實用的保健藥草,卻是在我們周遭環境隨手可得的野草,它就是我們這期所要介紹的兔兒菜(如圖)(Ixeris chinensis (Thunb.)Nakai)。
兔兒菜為菊科(Compositae)植物,在台灣幾乎可見其全年開花,尤其在春秋兩季,鮮黃的花朵簇擁著齊綻放,仔細瞧瞧,您會發現它的頭狀花序完全是由舌狀花所組成,且植株具有乳汁,這正是菊科中舌狀花亞科(Liguiliflorae)的兩大特色,而野外常見的該亞科植物如刀傷草(Ixeris屬)、黃鵪菜(Youngia屬)、蒲公英(Taraxacum屬)、苦苣菜(Sonchus屬)等皆可發現上述特色。
在大陸廣西地區,兔兒菜被稱為「山苦買」,謂其能止瀉消腫,治蛇傷、尿結石,又因其具活血之效,能止痛調經,故在陜西又得名「活血草」,兔兒菜的使用皆以全草入藥,本省民間對其使用甚廣,包括乳癰、肺癰、肺疾咳嗽、喉嚨痛、白喉、乳蛾(扁桃腺腫)、腸炎、外痔、膀胱炎、小便不通、疔瘡等症之治療,均有配伍。在應用方面,對於肝炎、肝病可與葉下紅(即菊科的紫背草)等量鮮品絞汁服用,喉痛則加冰糖水煎服,而治療乳癰則需酒水各半燉鴨蛋服用。
另一有趣的現象是,根據學者對台灣「蒲公英」藥材所進行之市場調查,發現本省多數的「蒲公英」藥材多以兔兒菜充用替代,但依歷代本草所載該藥材正確來源應為Taraxacum屬植物,而在台灣北部常見自生之台灣蒲公英(Taraxacum formosanum Kitam.),卻未見採收當藥用,然兔兒菜之苦味的確優於台灣蒲公英,所以,兔兒菜之充用,是誤用或是因藥效較佳而被慣用,仍待進一步研究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