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01.gif (15060 bytes)

圖1.龜的背甲有緣板(實線部分分為盾板,虛線部分為骨板)

文/張彩鳳‧專業指導/張鈞翔

 在生活中,我們常以「烏龜」來泛指所有的龜類,並衍生出各種與龜有關的故事或成語,人們又常把鱉和龜相提並論,其實,在中國人的世界裡,龜與鱉和人們的關係還真是密切呢!遠在殷商時期,我們的老祖先就利用龜甲來占卜吉凶,刻於其上的文字則稱為「甲骨文 」,又因龜的長命,將「龜」視為長壽的象徵;而長久以來,鱉更是人們最愛享用的佳餚之一。  目前散佈在世界各地的龜鱉類大約有二百餘種,屬於爬行綱龜鱉目,而台灣則有5種原生龜,都屬於隱頸龜類,也就是牠們的頭可以直接完全的縮入殼內。這5種原生龜又可分為兩類:一是屬於鱉科的台灣鱉,俗稱甲魚、團魚或王八,因味道鮮美,營養價值高,頗獲養殖業的青睞;另一類為澤龜科,有斑龜、柴棺龜、金龜與食蛇龜,最普遍常見的是斑龜,而食蛇龜則較其他3種龜更能適應較乾燥的棲息環境。

 我們到底要如何辨別龜兄與鱉弟呢?在外型上,龜類和鱉類最明顯的差異在於龜的骨板上覆蓋有角質化的盾板,且與骨板交錯排列(圖1),而鱉不但沒有盾板,反而有一層柔軟的皮膚;其次,鱉類的骨板上沒有緣板,其肋骨延伸出肋板的外緣(圖2),而龜的外骨骼周圍則有緣板環繞;此外,鱉的頸部與吻突較長,且吻端狀似豬鼻,這是龜兄與鱉弟「長相」上的差別,除了面貌長相與外型的不同之外,鱉的尾巴也比龜來得短。

 俗語說:「龜笑鱉無尾,鱉笑龜粗皮 。」雖然鱉並不是真的沒有尾巴,而龜甲上是角質化的盾板,並非真的皮膚,不過,從這樣的傳述,多少也讓我們看到龜鱉之間的不同,並會心一笑。各位讀者若想對龜族群有更深入的了解,不妨走一趟博物館,「龜展」等著您哦!

7-202.gif (7777 bytes)

圖2.鱉的背甲沒有緣板,所以肋骨突出。 (鱉只有骨板而沒有盾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