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瀝青坑的寶藏」中的明星—劍齒虎
![]() 圖1.兇猛駭人的劍齒虎 |
文/張鈞翔‧圖/董國安 將近一個世紀來,科學家已經從洛杉磯的地底下瀝青坑遺跡中,挖掘出數百萬件的化石,經過研究鑑定出超過了五百種各類動物與植物,這成為古生物學家眼中的絕佳寶藏,同時也提供了瞭解當時生命與環境狀況的絕佳線索。而其中劍齒虎更可稱得上是「瀝青坑的寶藏」中的明星化石,最受大家的矚目。 劍齒虎一對鋒利如軍刀般的上犬齒是牠的註冊商標,雖然牠已在更新世晚期(距今約2萬年)完全地滅絕殆盡 ,然而,所遺留的化石痕跡,再加上古生物學家根據牠的骨骼大小、結構 ,並參照現代貓科動物所塑造出來的復原景象,不難想像當時牠是何等兇猛威武,憑藉懾人的利齒,令其他動物望之喪膽。 在分類系統上,劍齒虎屬於貓科動物(Felidae),劍齒虎亞科(Smilo-dontine)。大約在始新世(距今約3千6百萬年),貓科動物從古食肉類動物分衍而出,與祖獵虎科(Nimravidae)分道揚鑣。貓科動物的成員除了劍齒虎亞科之外,還包括始劍虎亞科(Machairodontines)、貓亞科(Felines)、獵豹亞科(Acinonychines)和豹亞科(Pantherines)等,牠們曾經廣泛地分布在美洲、歐洲、亞洲及非洲各地。但是,其中始劍虎亞科與劍齒虎亞科的成員皆在更新世時期(距今約2百萬年到1萬年),先後的滅絕了。 貓科動物是食肉類哺乳動物中,族群數量與特徵分化最發達的一群。牠們主要的特徵是膨大的腦室、敏銳的神經控制系統;頭部方面吻部發達、頭圓、面短、顴弓擴張、上下顎具有強而有力的肌肉附著;在牙齒特徵上則是齒列縮短,門齒和犬齒發達,以利於穿刺和撕裂獵物,臼齒為切尖形片狀,上下並形成裂齒,可用來切斷食物;舌面有厚的角質鉤狀突起,用來舐刮獵物骨骼上的肌肉。另外,四肢強壯靈活,末端形成利爪,做為打鬥與捕獵之用;尾巴較長,具有平衡的作用。 劍齒虎的體型與現代的非洲獅大致相當,結構壯碩,嘴巴可開張至120度,使得那一對頎長利牙能夠刺穿獵物。在肩部與頸部之間有強大的肌肉牽拉,如此一來,不但能夠撐起牠那巨大沈重的頭部,也可產生強勁的向下刺戳力。從橫切面來看,劍齒虎的利齒略呈弧形,以增加咬合強度,也可減少刺咬獵物皮肉的阻力。沿著利齒後側周緣,形成如牛排刀的鋸齒狀 ,使得在切割獵物身上的皮肉時更為容易。 劍齒虎的前肢強壯,尾巴短小,奔跑速度並不快,顯然牠並不是靠速度來捕捉獵物,而且牠捕捉的對象也大都是速度不快的大型哺乳動物,例如猛 象、野牛。推測劍齒虎能夠善用其利齒長牙,深深地刺入獵物的腹部、後腿或臀部,等待獵物流血過多死亡後,再慢慢地盡情啖咬進食。 在洛杉磯瀝青沈積中保存了大量的劍齒虎化石,古生物學家認為劍齒虎並不如現代貓科動物般聰明機靈,以致經常為捕捉其他大型動物而身陷瀝青湖泊陷阱中。此外,在化石中也曾發現有關節炎或其他骨骼傷害的個體,從傷痕看起來,這些個體似乎已經跛腳了,而從骨骼再生的現象也顯示其受傷了一段不算短的時間,顯示在受傷的期間,有其他夥伴提供食物才得以繼續存活。根據這個現象,有些古生物學家認為劍齒虎是一種具有社群性的動物,牠們群居在一起,並且合作狩獵,也提供食物給年老的、年幼的與受傷的其他劍齒虎。 或者是因為不幸,或者是因為不適,劍齒虎已經滅絕了,使得我們無緣一睹劍齒虎的威武風采。然而,牠們所遺留下來許多珍貴的化石,得以讓我們繼續追尋與研究並恣情編織史前景象。 |
![]() 圖2.劍齒虎的骨架(洛杉磯自然史博物館提供) |
|
![]() 圖3.劍齒虎的復原景象(洛杉磯自然史博物館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