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勞的覓食行為與食性
文/顏重威‧圖/顏重威、孫清松 清晨天色微亮,薄霧初起,涼風徐吹,村外田旁刺竹叢離地約 2公尺的側枝上,正停棲著一隻體型中等,臉蒙黑帶,狀甚魁梧,且精神飽滿的棕背伯勞(圖1)。牠全神貫注地注視周圍環境的動靜,突然興奮地鳴叫起來,粗啞而急促的嘎嘎叫聲,劃破天空,穿過霧氣,深入村裡的每一角落,似乎在喚醒睡夢中的村民。筆者靜靜地站在離棕背伯勞約10公尺遠的屋簷下,不用望遠鏡便能清楚地觀察棕背伯勞的一舉一動。 棕背伯勞所停棲之處,四周是開闊的農地,秧苗剛插播不久,約10公分高。隔鄰的一塊田是雜草叢生的廢耕地。棕背伯勞停在刺竹側枝上,視野遼闊,四下有任何風吹草動,均逃不過牠銳利的眼睛。牠悠閒地用喙梳理羽毛,然後抬頭觀望一下。突然間身體向下俯衝至地面,再飛上枝頭時,嘴裡已夾住一隻蜥蜴。蜥蜴的後頸被棕背伯勞的上下喙如鉗子般夾住,四肢在空中正努力的伸展與掙扎,但因無著力點,顯然掙脫不了。棕背伯勞逮住蜥蜴之後,似乎並不急於吃下,站在竹枝上停立一會兒,身體向左移動幾公分,再將蜥蜴插在刺竹的刺尖上(圖2),然後慢慢地啄食蜥蜴的頭、腦、內臟和四肢。顯然地,這是一頓豐盛且富營養的早餐。 圖1.停棲於刺竹側枝上的棕背伯勞 |
圖2.棕背伯勞捕獲一隻蜥蜴,將之插在刺竹的刺尖上,再慢慢啄食。 鳥類的覓食方式,因身體的結構、運動的機制、棲息的環境等差異,各有其不同與巧妙的覓食行為。例如隼類追捕空中飛行的鳥類;燕子張開嘴捕撈飛行中的昆蟲;啄木鳥搜尋樹幹裂縫裡的蟲卵;魚鷹撲入水中用爪捕魚;鸕鶿在水中用嘴捕魚。這些鳥類是以主動追擊為覓食策略,伯勞的覓食策略是伺機而動,其捕得的食物,如一時找不到刺尖可插,也會將其夾在叉枝之間(圖3),以待日後食用。但這種儲存食物的行為,只是暫時性的,並不刻意隱藏。這種情形與某些鳥類將食物隱藏留存,等待冬季食物短缺時再取用的目的不同。 伯勞是獨來獨往的食肉性鳥類,食物包括大型的昆蟲如蚱蜢、蝗蟲、甲蟲和小型的脊椎動物如鼠類、小鳥、小蛇、蜥蜴、青蛙等。牠在搜捕食物飛上樹枝時,若嘴裡所叼的食物過重 ,會在空中將食物轉移至腳,用腳爪代替捉握。如果吃下的食物中有一些不易消化的東西如骨骼、毛皮、羽毛等,則會形成食團自嘴裡反吐出來。 |
伯勞的嘴短而強壯有力,上嘴具凹刻,先端向下彎曲成利鉤,能很牢靠地捉住動物,使其不易自嘴裡脫逃,腳短而強健,是雀形目中的猛禽。但在鳥類的分類上並不屬於猛禽類。真正被稱為猛禽者,一般指日行性的鷲鷹類和夜行性的鴟鴞類,牠們的體型大,都有鉤嘴利爪的特徵。台灣的伯勞有棕背伯勞、紅尾伯勞、虎紋伯勞、牛頭伯勞和楔尾伯勞等5種,但除棕背伯勞是土生土長的留鳥外,其餘都是候鳥。9月正是紅尾伯勞大量過境台灣的季節,讀者們若有興趣觀看伯勞的覓食行為,何不到野外走一趟,瞧一瞧牠們的覓食德行。 圖3.若無尖刺可插,伯勞會將捕得的澤蛙夾在叉枝之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