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展」主題介紹〈三〉

文/趙世民‧圖/侯虹如

烏龜電影院

「烏龜電影院」本身就是一個很逗趣的標題。展示組李雲龍小姐費了好一番功夫從國內、外取得海龜、陸龜及澤龜的影片版權。經過細心剪接及配音,將3卷近3個小時的原帶找出精華,濃縮成10分鐘的迷你影片,在烏龜電影院連續播放。電影院中的大座椅也是一隻超級大龜。小朋友和爸爸、媽媽展品看累了 ,到了這裡就索性坐下來看電影,既可以休息又可觀賞影片。這個小電影院的設計只有一個出入口,「座椅」舒適,加上內容精彩,難怪場場爆滿。

溫度決定烏龜的性別

部分烏龜的性別是由孵化期間的溫度來決定,以鱷龜為例:攝氏32度以上的高溫所孵化出來的為雌性,而攝氏28度以下孵出來的為雄性。攝氏28度到32度之間所孵出來的,部分為雄性,部分為雌性。這個主題如果用看板去呈現,則效果可能不是很好,會停下來仔細看的觀眾也可能不多。於是我們設計了一個開蛋機,有上述不同溫度的按鈕,按下不同溫度的按鈕,蛋殼打開,就會跑出穿裙子(雌性)或打領帶(雄性)的小烏龜,約10秒鐘之後,蛋殼又合上。這樣子的表現方式是讓好奇的觀眾可以動手,展示的效果較好。

p3-1.GIF (27697 bytes) 烏龜的心電圖

「和同體型的生物比較起來,烏龜為什麼會長壽?」,烏龜的心電圖所要表現的是烏龜心跳慢及代謝慢的特性,這可能是牠長壽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們花了不少時間嘗試如何將電極固定在烏龜的四肢上,既不會脫落,也不會影響烏龜的行動,兩個人整整花了一天的時間都徒勞無功。最後,我們知道要將電極固定在活烏龜上,又不會影響牠的行動,是不可行的。退而求其次,於是我們先錄了牠的心電圖,另外準備一隻栩栩如生的標本,在標本下埋了一個事先錄好的心電圖模擬器,再連接到心電圖機上,完成了這個展示。另外我們也準備了兔子及人類的心電圖,做為比較。烏龜心跳每分鐘約32下,兔子124下,人類72下,由這3種動物比較,我們可以瞭解烏龜的代謝速率比較慢,這可能是牠們行動慢吞吞的原因之一,也可能是牠們喜歡曬太陽以提高代謝速率的原因之一。(註:烏龜屬於爬蟲類,是變溫動物,冬天活動力很低,需冬眠。)

 烏龜心電圖是本館周館長很感興趣的展示,因為他的研究室做過烏龜心電圖研究,當展示組宮主任告知我增加這個主題時,我一直思考要如何加入這唯一有關生理部分的展示,要放在展場的什麼位置。由於時間有限,我事前也沒充份準備,又急於採購心電圖機,所以開展初期,這個展示是我們比較不滿意的作品,因為它缺少一份文字稿來說明烏龜心跳慢所代表的生物學意義,但後來我們也做了加強及補充。

海龜的回鄉之謎

在這個展示主題中,我們想讓觀眾知道海龜如何能夠在茫茫大海中回到出生地產卵的可能原因,及其令人驚訝的長泳能力。生物如何定位及返鄉是科學界一大研究方向,海龜、鮭魚都有返鄉產卵特性,鴿子、蜜蜂都有奇妙的定位能力。海龜返鄉產卵目前有3個可能原因,但都沒有定論,只是假說。在這個展示中,我們用「望安一號」海龜的洄游路線,從澎湖望安島產完卵後,游向台灣東北角,再游到日本南部。面板中書寫了這3個假說內容摘要:(1)學習假說,(2)第一次經驗假說,(3)印痕假說(生物剛出生時,第一眼看到或聽到而深印在腦海的第一印象),並用小燈閃動路線來標示人造衛星追蹤「望安一號」海龜洄游路線的結果。

羊膜卵動物的演化

 這個展示主題由地質組張鈞翔先生及程延年主任設計提供,顯示烏龜和其他羊膜卵動物的親緣關係。烏龜是無弓類(頭骨後方無孔洞,又稱為缺弓類),在演化樹中自成一支,在兩億多年的化石記錄中,我們沒能找到和烏龜血緣接近的動物化石,也顯示烏龜在地球兩億多年來,形態幾乎沒有變化,是相當特別的動物。展品中的各類動物化石及骨骼標本都是地質學組精心蒐藏,製作精緻,彌足珍貴。展品前有各類動物演化特性的解說,簡明扼要,如果您駐足仔細觀看,一定有很多知識性的收穫。 (龜展展出時間:87年7月5日起,至87年12月31日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