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數位化博物館」建構「高速網路基礎建設」

文/徐典裕

 電腦網路系統是本館業務電腦化之基礎建設,由於電腦網路系統之建構 ,促使本館資訊系統逐步網路化,同時也刺激本館同仁利用網路系統來獲取或分享網路資源,加上網際網路應用的普及,更拓展本館對外學術交流及自然科學教育之視野與觸角,使本館超越有限之展示空間,邁向無限延伸之網路資訊傳播新紀元。

 本館網路系統之建構,隨著本館各期建設的完成而同步成長,大致可分為3階段,第1階段從 76年至81 年以一、二期建設之科學中心及生命科學廳為範圍,所架設之同軸電纜乙太網路系統,其主幹頻寬為10Mbps,約連結30部電腦,因屬分享式網路,所以某時段僅有兩部電腦可進行通訊,本階段主要有圖書管理、義工及科老師等應用系統。

 第2階段從 82年至 86年以一~四期建設為範圍,所架設之 FDDI 光纖網路系統,其主幹頻寬為 100 Mbps,以光纖網連結本館各區6個配線中心之網路設備,使過去之網路系統由1段增加為6段,6個區域共計有250部使用者個人電腦上網,本階段主要之應用系統含括13個學門之蒐藏管理系統、差假系統、票務系統及WWW多媒體網站 ,本階段亦與中興大學建立一條 T1( 1.544Mbps)之數據專線,使本館加入台灣學術網路 (TANet)及網際網路(Internet)之一員,促使本館學術研究及交流國際化。

 現階段於本年度起除一~四期建設外,包括植物公園,為提昇全館整體通訊環境與品質,均架設高速交換(switching)網路系統,其提供伺服器與使用者端間可同時多對藉由交換網路設備以100 Mbps 之速度進行傳輸,為解決 IP位址不足的問題,本館也已向教育部申請取得 256個IP位址,使上網電腦數可擴充為 512 部,對外通訊部分與中興大學間亦擴充為兩條T1專線 ,並設置代理伺服器以加快上網之速度,同時為便於同仁在家中既可連上本館網路或網際網路,亦於7月份開始開放16 線電話撥接線路,供本館同仁使用,後續視實際需要及本館資訊服務方向,增加線數並將服務範圍擴大為社會大眾。

 為配合建構「數位化博物館」之計畫 ,須進行先導準備工作,內部區域網路將陸續擴充主幹為以ATM(155~622 Mbps) 及 Gigabit(1000Mbps) 交換機之高品質、高速度且低延遲之多媒體網路通訊系統,並陸續於展示場之特展室及科學教室鋪設光纖網路,以支援即時播放網路展示及科教多媒體資訊系統,外部廣域網路已獲中華電信之充份協助,預留400對電話撥接線路,一條OC3(155Mbps)及兩條DS3(45Mbps)之光纜數據專線,以滿足未來3~5年之需求量。

 在陸續完成高速網路之基礎建設後 ,接著最重要的是充實網路上之資訊內涵(information content),「虛擬博物館」計畫主要是要整合本館蒐藏、展示、科教及圖書等自然科學多媒體資源,予以數位化及網路化,依研究 、教育及娛樂等不同需求,加以編輯組合後傳播給社會大眾、學校及學術研究機構等各種使用者群使用。因此如何結合館內外之力量與資源,從媒體資訊之取得、創造、累積、編輯、製作、傳播及行銷,做整體長期的規畫及策略之訂定,方能使本館之經營管理超越有限的展示空間,將本館蒐藏研究及展示教育之理念與目標,藉由網路資訊的傳播,突破時空的限制 ,達到無限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