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w.JPG (12491 bytes)

 

 

7-3.jpg (30286 bytes)文‧圖/楊宗愈

 本次要介紹的植物,應早就該介紹它的了,因為它在蘭嶼極為常見,不論大路邊、海邊礁石上或是向陽的斜坡面,都很容易看到它成片成片地生長;尤其在春、夏季的時候前往蘭嶼,沿途一朵朵橘紅色的花,那才真可讓人體會它在蘭嶼的普遍性,沒錯,它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蘭嶼木耳菜」(圖1)。

 蘭嶼木耳菜(Gynura elliptica Yabe & Hayata)的達悟話(雅美話)為「pu-chipuchiniminarawai」,在分類學上隸屬於菊科(Compositae)三七草屬(Gynura),是一種多年生的肉質草本植物。所謂「肉質草本」就像是仙人掌的莖一樣,厚厚的,有很多水分。蘭嶼木耳菜的莖約略呈方形,厚重多汁,若環境許可,它可以依附其他的樹木向上生長到一、兩公尺高,不過在一般的開闊地,它多只有30至50公分高(圖2)。它的葉子是圓形淺綠色,互生,摸起來粗粗的,因為它的上、下表面都有粗毛;葉子的邊緣是較粗的「微鋸齒」或是「全緣」。

 菊科植物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它們都有「頭狀花序」。所謂的「頭狀花序」(圖3)就是一群花朵(有筒狀花及/或舌狀花等兩種花)在同一個花托上聚集生長,因為每一個筒狀花或是舌狀花都是一個獨立的單位(花朵),所以稱這類的花為「頭狀花序」(而不是只有「花」而已)。例如向日葵的花,在外圈一瓣一瓣的花就是一朵朵的舌狀花,而在中央一輪一輪不起眼而會結葵瓜子的部分,也就是一個個的筒狀花。蘭嶼木耳菜的「頭狀花序」為長筒形,約有1公分長;花瓣橘色,約有 1.2公分長;在植株上,蘭嶼木耳菜是以「總狀花序」來安排它每個頭狀花序的開花次序,也就是由下往上開,換句話說,下面的頭狀花序開花時,上面的頭狀花序可能才是花苞而已(圖4)。還好蘭嶼木耳菜的頭狀花序並不大(直徑約0.6~1.0公分長),基本上每朵花可以說是同時開放,而早上開後到了當天的傍晚,這個花就一定都凋謝了,所以每個頭狀花的開花時間並不長。蘭嶼木耳菜的果實是具有冠毛的瘦果(圖5),像蒲公英的果實一樣,風一吹,就開始了另一個新生命的旅途。

 蘭嶼木耳菜是台灣的特有種類,主要分布於蘭嶼、綠島及東台灣的南部海邊。是一種能耐強風、耐鹽份的優良地被植物,再加上花期又長,花色鮮豔,可以考慮加以栽培、馴化,推廣為一優良的景觀植物。

 在蘭嶼,當地人叫蘭嶼木耳菜是一種「有臭味的植物」,並沒有其他特別的用途,而事實上,這種味道主要只有在頭狀花序的部分。所以,當您前往蘭嶼見到這種花時,自己體會一下「臭味」就好了,千萬不要看它們開漂亮的花,就摘一把去送人,尤其是小姐,因為這會被認為是不禮貌的行為喔!

7-1.jpg (52896 bytes)

7-2.jpg (40840 bytes)

7-5.jpg (46021 by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