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3-1.JPG (12069 bytes)

文/劉克竑

 自古以來,先民就很崇拜背負甲殼、水陸兩棲的龜。他們不但相信龜有神秘的靈力,而且也把龜殼看作寶物,甚至當成貨幣使用。孔子說:「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把龜與玉看得同樣珍貴。考古學家曾經在新石器時代的許多墓葬中,發現陪葬的龜殼,有人認為那是巫師作法的道具,也有人認為代表著墓主的財富與地位。到了商代,龜成為占卜的重要材料,許多大海龜甚至來自數千里外的南海,可以想見當時人對它的尊崇與信仰。在《史記》的龜策列傳中,就記載了許多古代的龜卜習俗。

 我國古代的天文學家,把月亮運行所經過的群星,分為二十八宿:東方是青龍七宿,南方是朱雀七宿,西方是白虎七宿,北方是玄武七宿。漢代人把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合稱為「四靈」或「四神」,並且把它們的形象,大量運用在畫像石、畫像磚、瓦當、銅鏡和印章上。玄武原指黑色的龜,到了漢代,卻變成了龜蛇纏繞在一起的形象;後來,道教又把玄武神的信仰人格化了,成為「玄天上帝」或「北方真武大帝」,造型多為披髮跣足,手執七星寶劍,腳踏龜蛇。目前在台灣地區,奉祀玄天上帝的廟宇,共有三百多座,真可說是香火鼎盛。  古人對龜的尊崇和信仰,顯然與龜的生理特性有關。龜不但有堅硬的甲殼保護身體,還可以長期忍饑耐渴;而牠的長壽,更為人所羨慕,成為吉祥的象徵。自漢代至宋代,往往把官印的頂端,鑄成一隻龜的形狀,叫做「龜鈕」,做為富貴與威信的標記。

 龜還有另一天賦,就是能背負重物 ,古人因此把石碑的底座,雕刻為龜的形狀。龜碑趺從南北朝開始出現,唐代最為盛行,直到清代仍然延用。明代人把馱碑的石龜,取了個異名叫「贔屭」﹙音ㄅㄧˋ ㄒㄧˋ﹚,還說牠是龍的九個兒子之一,使龜和龍也扯上了親戚關係。

 台灣民間每逢祭神、酬神、喜慶、喪葬等場合,常以龜形的食物做為祭品或禮物,並有七、八種不同的形式,包括紅龜粿、麵龜、糕仔龜、豐聘龜、鼠麴粿龜、米龜、米粉龜、麻糬龜、餅龜等,大的可達幾千斤,小的只有幾兩而已。這些龜形祭品雖然各有不同的用途,但無非是祈求長壽、吉祥、富貴、靈驗等意義。

 元宵佳節,台灣地區流行乞龜習俗,其中又以澎湖最盛。各地寺廟會製作許多龜形祭品,供善男信女乞求,用意在於添福添壽。龜的種類繁多 ,除了各種龜形食品之外,還有用米包疊成的米包龜、用錢幣紮成的金錢龜,甚至還有用黃金打造的金龜等。只要擲得聖筊,就可將龜帶回家,但是明年必須加倍奉還,幾年之後,巨龜往往超過千斤。遇到賴皮不還的人,廟方就會公布他的姓名,民間稱為「龜上壁」。

 龜本是非常受尊崇的動物,但是到了元、明以後,卻突然變成取笑的對象。有人認為是元代漢人受異族統治,卻不敢抵抗,太過懦弱,好像烏龜把頭與四肢縮入殼中一樣,所以成為罵人的渾話。不過這種說法究竟對不對,現在已經無從考證了。

3-1b.JPG (43410 bytes)

3-1c.JPG (45190 bytes)
清乾隆皇帝為了表彰福康安平定林爽文事件,特賜十塊以金門「麻糬石」雕刻而成的龜趺御碑。每塊碑高3.1公尺,寬1.4公尺,漢文滿文並列。不料運抵台南府時,其中一座龜趺落入海中,直到一百多年後,才又被人發現,供奉在保安宮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