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奕輝 圖/詹美鈴.徐堉峰

我們經常看到美麗的蝴蝶在空中飛舞,有時,在夜晚也會看到酷似蝴蝶的蛾類停留在某個角落,要如何區別牠們呢?基本上可以頭部的觸角作分別,如果您看到的觸角類似球棒的棍棒形,應該就是蝴蝶,如果牠的觸角是羽毛狀或是像線般的絲狀,則是蛾。

一隻蝴蝶是如何長成的呢?牠們是由卵孵化為幼蟲(毛毛蟲)、化蛹,再羽化為成蟲。在蝴蝶的生長過程中,幼蟲是主要的攝食期,而且每一種蝴蝶的幼蟲,往往均只吃少數的幾種植物的葉子。因此,蝴蝶通常會將卵產在幼蟲所吃的植物附近,待卵孵化後,幼蟲可立即覓食。每種蝴蝶幼蟲吃的植物,一般即稱為這種蝴蝶的食草。成蟲期,蝴蝶仍要吸食花蜜和水份,提供花蜜的植物則稱為蜜源植物。台灣由於地形變化起伏很大,面積雖不大卻有許多不同的氣候形態,加上北迴歸線通過,平地終年溫暖多雨,因此動、植物的種類很多,也孕育了許多豐富多樣的蝴蝶。紀錄中台灣約有400多種蝴蝶,平均每10000平方公里約有110種蝴蝶,比擁有熱帶雨林的馬來半島種類還要多,所以台灣曾有「蝴蝶王國」之美譽。

在自然界中,蝴蝶存在著許多會捕食牠的天敵,如螳螂、蜘蛛、椿象、蛇、蜥蜴、鳥類等,也有赤眼卵寄生蜂會寄生在蝴蝶卵中,此外若幼蟲感染了病毒、細菌或真菌,蟲體也無法羽化為美麗的蝴蝶。如此,是不是這些天敵使得蝴蝶大量地減少了呢?事實並非這樣。我們如果仔細觀察,將發現聰明的蝴蝶也有許多保護自己、增加生存機會的生存策略。例如,蝴蝶通常會產卵在食草植物的葉背或附近的隱密處;有的蝴蝶會產大量的卵,以多取勝;而擬態、保護色在各生長階段也是常見的。如鳳蝶的幼蟲會模擬鳥糞狀以欺騙天敵;枯葉蝶模擬枯葉。有些幼蟲具針狀突起,使其看起來不可口;有的幼蟲具有蛇信般的臭角,胸部有巨大的假眼,以警告其敵人。此外,蝴蝶翅上的各種斑紋,通常也有欺敵的功能。小灰蝶更懂得與強大的螞蟻社群合作,有的種類幼蟲甚至會進入蟻巢過冬呢﹗所以,雖然面臨了許多危險,蝴蝶依然能以各種方式減少其被捕食的機會,以繁衍其後代,生生不息。

近幾年來,台灣的蝴蝶大量減少,有的種類更是少見,如珠光鳳蝶、寬尾鳳蝶、大紫蛺蝶已瀕臨絕種;黃裳鳳蝶、曙鳳蝶也被列為珍貴稀有的保護類蝴蝶,終究其原因,不難發現早期的商業採集的確曾使得許多漂亮、大型的蝴蝶大量減少,尤其是一年只繁殖一代的蝶類影響最嚴重,但真正的致命傷還是在於環境的破壞。當原始林地不斷地被開墾,改植茶葉、高冷蔬果與檳榔後,許多種類的蝴蝶因為找不到維生所依賴的食草及蜜源植物,根本無法順利地生長繁殖。所以,誰才是蝴蝶生存最大的敵人呢?聰明的各位,讓我們大家一起來仔細思考這個問題,共同為台灣的自然資源盡點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