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洪心容、黃世勳
銀杏(Ginkgo biloba L.)無疑是地球上最具魅力的植物之一,自中生代侏羅紀出現以來,存活時間已超過2億年,它親眼目睹了遠古至今地球物種及風貌滄海桑田的變化,是當今世界最古老的樹種,也是不折不扣的活化石。
銀杏屬於銀杏科(Ginkgoaceae ) ,原產於中國大陸、日本,因其生長緩慢,於公輩種植,常至孫輩始開花結果,故又得「公孫樹」之別名。由於其果實及葉富有高度經濟及藥用價值,目前中國大陸正以嫁接或扦插方式來加速銀杏的生長,並提高果、葉的產量,產值相當可觀。一般在10~11月間採收成熟果實,除去具有糞便般惡臭的肉質外種皮,洗淨曬乾後所得之淡黃色種仁,即為大家所熟知的「白果」 。於本草綱目中李時珍曾提及:「銀杏原生江南....,葉似鴨掌,因名鴨腳。宋初始入貢,改呼銀杏。因其形似小杏而核色白也,今名白果。」為其得名由來。
白果在食用、藥用上均有很高的價值。
除了可做成美味的藥膳之外,白果也是歷代中醫師所慣用之中藥,在藥用上亦相當廣泛,古籍記載有斂肺氣、定喘咳、治哮喘、痰嗽、白帶、白濁、遺精之效,也可用於肺結核、支氣管炎、慢性氣管炎的治療。然而現今引起醫學界莫大興趣的,則是銀杏葉抽取物製劑對於心腦血管病變方面的療效。在已知的藥理作用中,銀杏葉能促進血流循環、防止血液凝集、增進神經細胞代謝功能及防止自由基所致細胞膜傷害等,在德、法等國更名列為最常用處方,治療腦功能不全及間歇性跛行症,在台灣,亦有來自西德藥廠及各本土藥廠製造販售之口服劑及針劑,使用於周邊血循障礙症狀的改善。
有關於服食白果過量之中毒,常見於兒童,古代已有記載,今日亦時有所聞,症狀有嘔吐、昏迷、頭痛、發熱、抽筋、煩燥不安、呼吸困難等現象,少數因中毒嚴重或搶救過遲而死亡。因此食用時不可不慎,尤其兒童的服食量更應密切注意。而白果殼的作用恰與仁相反,故必要時可用白果殼30~60克煎服解毒,這也是白果炮製時,須去除外殼的原因。
銀杏為落葉性喬木,入秋後扇形葉片轉為黃紅色,令人愛不釋手,爭相撿拾珍藏,或做為押花藝品的花材,加以樹形 優美,更添迷人風采。如果您沒有時間到溪頭銀杏林一遊,也可以在本館藥草園或庭園中欣賞到銀杏的風姿,來看看這獨一無二的,散發出原始生機的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