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著作

程延年   研究員
退休人員 地質學
E-mail
joe@mail.nmns.edu.tw
學歷
1975 學士 國立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
1985 博士 University of Texas at Dallas, Ph. D

2018.01.16. 退休
研究領域
  從1985年10月加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籌備工作的行列,迄今已有十幾個年頭,是現有地質學域中最早入館的一員。在入館初期,曾經度過既無人手,也沒有蒐藏研究設備。事事必須獨當一面的草創階段。也曾親眼目睹相當優秀的同仁為尋求更好的研究環境而選擇離去。但在個人對博物館業務的高度興趣下,一直抱持共創未來的心情積極投入各項籌備工作。除了參與展示和教育活動之外,對本組和地質學域的整體規劃和構想、制度的建立以及蒐藏業務的執行皆一直盡力而為。雖以古生物學研究人員應聘入館,但在工作上卻從未侷限於個人的研究和單純的古生物蒐藏。為擴展組內人員的研究空間,曾主動爭取並獲得國科會對本館研究人員申請委託研究計劃的資格認定。至於推動自然科學博物館學報的出版和學術專刊的印製,並首先擔任為期六年的學報主編工作,也都是同一個理念下的產物。

  為了使地質學組的蒐藏研究功能在博物館有所發揮,除了就事實的需要爭取到必要的空間、設備、經費和人力的配置之外,也一直為尋求館外資源以增進館藏、並為開發新展示而做長期性的準備工作。例如從台大和台灣師大的教授獲得大量的標本捐贈,首先提出礦物廳籌劃的構想並與台大田沛霖教授合作執行礦物標本之蒐藏,都是試圖在館內推動地質工作的一個開端。個人的專業研究是極其微小的放射蟲。

  自1988年以來我和葉貴玉一直不斷地為東亞地區硅質岩體的放射蟲研究而努力。紅色的層狀硅質岩體分別出現在中國東北的那丹哈達嶺、日本西南的美濃一帶、琉球島弧的西側、台灣中央山脈東緣,以及菲律賓北巴拉地塊等地,多年來它們一直受到板塊學家的注意。這些外表相似的層狀硅質岩體中除了放射蟲(radiolarians)及少數牙形蟲(conodonts)外,幾乎找不到其他化石。因此要想知道這些岩體有多老?如何形成?來自何處?彼此間到底有何關係?岩石學的分析及古地磁的研究雖可提供一些線索。但是主要的解讀工具還是放射蟲。我們在這方面已有一些具體的成果和論文的發表。

  但為配合博物館業務的發展以及展示、教育和觀眾諮詢服務的需要,多年來亦曾不斷地自我學習,把興趣和認知擴展到大型的古生物,甚至以恐龍和其他脊椎動物為鑽研的目標,除科學讀物的出版,持續多年的科學教育活動也是個人最近幾年積極從事的另一項博物館業務。
重要工作參與
1.參與二期蒐藏研究區之規劃
2.負責四期蒐藏研究區之規劃
3.執行澎湖海溝脊椎動物化石群蒐藏計劃(1986迄今)
4.首先提出礦物廳展示之構想並著手
5.國立科學博物館學報主編(1989-1995)
6.第二任蒐藏研究組主任
7.參與四期地球科學劇場教室之規劃
8.參與【放射蟲特展】之展示製作
9.參與【寒武紀大爆發特展】之解說訓練
10.長期推動地球科學教育工作
11.策展與龍共舞特展
May 10 2024 17:17:25
staff/staff_html1st(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