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資源整合系統-相關推薦

 
作者陳彥君
發行人林宗賢
出版日期200610
類別科學文摘
篇名老標本,你在哪裡?
刊名館訊
227
版次5
主題動物;考古
摘要壯觀的哺乳類動物骨骼,及栩栩如生的鳥獸爬蟲等標本,常是博物館裡最引人注目的經典項目,但是熟悉剝製標本的人都知道,這一類動物標本非常不耐新,一旦製成,也就是它劣化的開始,很有可能才沒幾年光景,就顯得老舊。動物標本的宿命確是如此,這真的意味著它們「年老色衰」就沒有價值了嗎?

其實不然!在本館動物學組的標本庫裡,就至少有兩個例子,證明老標本也有不凡價值,只要有人能發現或是運用它們的價值!1995年本館接收了一批1960年代採自台灣各地的小型哺乳類動物標本,總數約500件,多為浸泡福馬林後乾燥者,其中一件採於1969年合歡山的褪了色的小型黃鼠狼,兩年後被東海大學生科系林良恭教授證實,原來是當時台灣從未記載的高山小黃鼠狼。而一具來自1990年屏東後壁湖漁港,也是本館庫房裡最為陳舊的鯨魚骨骸,12年後讓日本國立自然博物館的鯨豚專家為它連續來訪3次,並驚為新種「角島鯨」。這些實例讓我們了解到,標本的價值並非僅止於服務一般大眾觀賞和稱奇而已。在研究者的眼裡,標本是人類理解自然界的重要媒介,老標本正代表了它存在的年代及地點,就像是古代文物一般,是無可取代的重要物證。
全文Full Text
系統號NO000002405

May 10 2024 17:17:25
nmns/nmnsweb_2nd_target(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