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資源整合系統-相關推薦

 
作者鍾令和;林楠勝;陳柏霖;Ivo Baroň;陳毅青;董家鈞
出版日期20250618
已接受20250422
著作名稱921 地震地質遺跡之監測與保存
會議論文集2025 臺灣地球科學聯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頁數1249
會議名稱2025 臺灣地球科學聯合學術研討會
會議地點臺北南港展覽館
會議日期20250618
主辦單位中華民國地球科學學會
國際性會議N
主題地質;展示
關鍵字集集地震;天然紀念物;邊坡破壞;地下水;極端氣候
摘要雖然規模7.3的集集地震在台灣中部產生了接近100公里長的地表破裂,但在25年之後僅剩下為數不多的地方可以找到地震殘留下的遺址。其中兩個著名的地點是隸屬於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921地震教育園區與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前者保存集集地震損壞的光復國中校舍與操場,後者則是研究車籠埔斷層古地震的竹山槽溝原址保存(Chen et al., 2007, Huang et al., 2016)。比起前者,開挖深度達8公尺的斷層槽溝相對更容易損壞也更難保存。自從2013年開館以來斷層槽溝已經歷了六次的崩坍事件,從開館的第一個月就開始。其中五次發生在漕溝北牆的崩坍事件(2013年5月、8月、2015年8月、2016年9月與2017年6月),起因為三層連續緻密的薄泥層(約5公分厚)造成近地表4公尺內的暫時棲留地下水軟化土層引起。由於園區周圍的擋水設施無法有效阻止沿斷層面入侵的地下水,最終利用三口抽水井減少棲留地下水來解決問題。此外,唯一一次發生在斷層漕溝南牆的崩坍事件是去年凱米颱風的暴雨所致。2024年7月25日的日雨量(505mm)為斷層館開館10年最大降雨量,是造成前一次北牆崩坍事件的1.5倍。全球暖化之下的極端氣候讓斷層槽溝的保存任務面臨更大的挑戰。
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除了盡力延緩斷層槽溝的崩壞之外,讓民眾參觀地震遺址現地,傳播地震科普知識,了解過去兩千多年發生過五次類似集集地震的地震事件,還更進一步地針對近斷層面進行研究。利用捷克科學院所研發照相比對技術與磁通量變化監測,針對斷層面附近的應力改變進行日變化的觀測。目前觀測結果與集集地震的同震位移方向相近,但位移量非常的微小,需要更長時間的觀測與進一步的研究工作。
全文Full Text
系統號NO000007388

May 10 2024 17:17:25
nmns/nmnsweb_2nd_target(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