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資源整合系統-相關推薦

 
作者李作婷
出版日期202506
著作名稱牛埔遺址出土的梳齒型玉器研究
刊名南島學報
9
2
頁數41-71
主題考古;岩石礦物
關鍵字梳齒型玉器、牛埔遺址、西大墩遺址、玉器切割技術、工具微痕、微 米級斷層掃描
摘要Journal of Austronesian Studies 9(2) June 2025
DOI: 10.29884/JAS.202506_9(2).0002
41
牛埔遺址出土的梳齒型玉器研究
李作婷

摘要
「梳齒型玉器」過去稱為「玉梳」,是臺灣中部史前時代的特色玉器。彰
化縣牛埔遺址是全臺灣第二處發現此類玉器的考古遺址。該遺址自 1992 年經趙
金勇和鍾亦興調查發現以來,歷經了多次調查和發掘,至 2017-2018 年由國立自
然科學博物館進行指定遺址範圍評估,確定聯興國小棒球場及生態公園為指定
範圍。牛埔遺址的 5 件梳齒型玉器均出土於聯興國小棒球場,推測為牛罵頭文化
時期遺物。這些玉器為長方形薄片,梳齒端部做成 3 或 4 層階梯狀,與西大墩遺
址出土的玉器不同。梳齒型玉器首次出現,出土於臺中盆地的西大墩遺址,屬
於新石器時代中期牛罵頭文化,定年為距今 4250-3880 年前。發掘時出土的玉器
包括 66 件梳齒型方形小玉片,周圍還有堆疊的連杯型高圈足器、大型玉矛和玉
簪。西大墩的梳齒型玉器曾被稱為「玉梳型器」,因其端部的梳齒狀特徵類似
古代小梳子,但發掘者推測其實為繫綁的飾品組件。該遺址出土的梳齒型玉器
排列成橢長圈形,梳齒端朝圈外,可能為串掛頸飾品或掛件,甚至可能還有半
月型石刀墜飾,出土的現象顯示可能和特殊祭祀有關。
牛埔遺址出土的 5 件梳齒型玉器沒有特殊共伴現象,與西大墩的叢集出土現
象不同。牛埔玉器形狀為長方形薄片,梳齒端部階梯狀,兩端有小孔。相比之
下,西大墩玉器的梳齒端只切割成梳齒狀,兩側有小缺刻。這些特徵,都可能
與繫綁線繩相關。兩處玉器的梳齒深僅 3mm,無法作為實際的梳子使用,主要
功能應為飾品。微痕觀察顯示,牛埔遺址玉器的梳齒端部銳利,未見明顯磨

國立自然科博物館 助理研究員
tsuoting46@nmns.edu.tw
牛埔遺址出土的梳齒型玉器研究
42
損。梳齒刻槽內有重複線狀痕跡,但無法確定是否使用輪鋸技術。製作時使用
了雙面和單面切割,這影響了玉器側線修磨的不同型態。雙面切槽有錯位現
象,顯示出精細的操作,可能為控制刻槽深度和長度而故意製作。
綜合分析,牛埔遺址出土的階梯狀梳齒型玉器與西大墩的玉器屬於同類玉
器,功能類似為繫綁線繩的掛飾品。牛埔的玉器在外觀上更為精緻,整體切割
技術更規整。參考西大墩遺址的年代,牛埔玉器可能也在 4200 年前左右。然
而,牛埔玉器是否為更早出現的器型,或是西大墩玉器的進化版,仍需更多標
本觀察和陶器類型研究來提供進一步的年代參考。
DOIhttps://doi.org/10.29884/JAS.202506_9(2).0002
系統號NO000007381

May 10 2024 17:17:25
nmns/nmnsweb_2nd_target(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