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術資源整合系統-相關推薦 |  | 
| 
|  |  |  | 
| 作者 | 廖紫均 | 
|---|
 | 出版日期 | 20240927 | 
|---|
 | 已接受 | 20240901 | 
|---|
 | 接受證明 |  | 
|---|
 | 著作名稱 | 包萬才神⽗⽇記對地⽅史研究的意義_ | 
|---|
 | 會議論文集 | 2024 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年會 | 
|---|
 | 頁數 | 1-29 | 
|---|
 | 主編 | 林靖修 | 
|---|
 | 會議名稱 | 2024 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年會 | 
|---|
 | 會議地點 | 台東大學 | 
|---|
 | 主辦單位 | 台東大學 | 
|---|
 | 國際性會議 | Y | 
|---|
 | 其他資訊 | 此會議室以電子檔出版不是以紙本 | 
|---|
 | 主題 | 民族;民族 | 
|---|
 | 關鍵字 | 包萬才神父;巴黎外方傳教會;花蓮;日記;跨文化相遇 | 
|---|
 | 摘要 | 包萬才神父(François Boschet)神父(1899-1975)為二戰之後第一位抵達臺灣的巴黎外方(Missions étrangères de Paris)傳教會士,他抵達臺灣後除了短暫在臺中停留,多數時間是在花東渡過。包神父所屬的教會,自十七世紀起已在中國傳教,1949年後因中國政局的轉變,其傳教志業被迫中斷,但來臺之前已累積相當豐富與異文化相處經驗,因此初期在臺的耕耘,多延續先前在中國的傳教策略。從包神父的日記,可見到光復初期傳教士與花東地區相遇的方式,以及巴黎外方會的下層策略,讓地方的感動。神父的日記如人類學式的田野記載,地點橫跨臺灣與中國,偶有擴及亞洲其他傳教區;時間軸可追溯臺灣早期道明會來臺時的歷史、以及早期包神父在中國東北撤退前的情景,神父透過回憶來對比爾後在臺灣面臨的難題與解決。由於巴黎外方會在臺的耕耘,不斷地隨臺灣局勢進行調整,透過梳理當中的脈絡,可觀察到當中的行動者,如何在特定的時空移動,組構出行動的意義。由於花東地區對天主教是陌生的,如何進行文化的轉譯、意義的解碼等,成就東海岸曾經輝煌的傳教佳績,都可在日記中看到蛛絲馬跡。本日記做為早期巴黎外方傳教會的傳教軌跡,展現花東地區跨文化接觸的歷史再現,具有某種研究價值。 | 
|---|
 | 全文 |  | 
|---|
 | 系統號 | NO000007243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