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資源整合系統-相關推薦

 
作者李作婷;吳意琳;李匡悌;李坤修
出版日期201506
已接受20150126
著作名稱臺灣東海岸四千年前栽培稻的起源:矽酸體分析的初步成果
刊名南島學報
6
1
頁數25-50
主題考古;植物
關鍵字矽酸體;秈稻;形狀判別;栽培到起源;東部繩紋陶文化
摘要台灣東海岸地區,由於長久以來的考古調查都沒有出土過大型植物遺留,以石刀、石鐮這類類比民族學而來的史前農耕收穫工具做為穀物農耕存在的參考,據此推測大約在四千年前後,繩紋陶文化時期,開始出現穀物農耕,但是至今仍對史前稻作發展狀況認識有限。然而,對照西海岸的狀況,近年的考古發掘出土了許多碳化米,顯示稻米利用在四千八百年前就已經開始。在此同時,可以看到東海岸的玉流通到西岸,由物質文化流通的觀點來看,東海岸儘管還沒有發現稻米證據,是否可能因此已經傳播了西海岸的稻米而來呢?這個發想,讓我們認為有必要盡快發現東海岸稻米的證據,以及其稻種。臺灣的古稻來源,雖然過去曾從石刀類緣關係指向中國華中史前文化,加上出土的碳化米都偏稉型稻,因此當近年考古資料和分子生物學研究都指向中國長江中下流域可能是稉稻起源地時,臺灣古稻來源第一首選就是中國。但是現在出土的西海岸最古老的大坌坑古稻,粒型偏小、短圓,和中國古稻的演化階段不合。由此來看,臺灣栽培稻起源地的問題,還有許多不同可能性有待討論。而以東海岸而言,是否確實在四千年前出現稻米,首先是一大問題,另外,如果能確定其栽培亞種,很可能也是一個了解來源的關鍵。據此,本研究以台東地區的兩個新石器時代中期(約4500-3500年前)的遺址,富山遺址、潮來橋遺址資料為研究對象,利用矽酸體分析法和矽酸體形狀判別,從遺址內採集的土壤樣本中提取出栽培稻扇形矽酸體,並進一步判別其矽酸體形狀值偏秈型稻。此結果揭露出史前東海岸四千年前已有稻米利用與栽培,並且和西海岸偏稉型古稻的狀況不同,可能顯示出東海岸有其不同於西海岸的稻米來源,此結果值得進一步研究與了解。
系統號NO000004093

Oct 17 2023 15:24:22
nmns/nmnsweb_2nd_target(0)